谷雨前一个响晴的上午,风轻水冷,宠柳娇花伴着恻恻轻寒,济南的初春宁静而恬淡。我们校史编写组和电视专题片摄制组一行六人,来到济南市解放路122号一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楼前,准备采访一位90岁高龄的老校友——原山东省机械厅厅长李济民。
门轻轻地扣开,应门的是位中年妇女,介绍后得知,她是李济民老人的生活助理,姓荆,李老的日常事务,都由她来打理,我们以荆老师来称呼她。
老人还没有起床,客厅逼仄,旧式的沙发挤占了半间屋子,加上电视机、小茶几,小屋实在容不下太多人。我们还在打量小屋的布局时,荆老师搀扶着李济民老人,从卧室走出来,采访也随即开始了。
想不到90岁的李济民老人身体硬朗,思维也很清晰,他刚一落座就打开了话匣子,“我在‘二乡师’五级二班,那一年我才14岁”,李济民告诉记者。
吕廷钢老师取出一叠二乡师时的旧照片,指点照片上的校舍,和老人一起回忆“二乡师”时的生活点滴。
“这应该是二乡师的后门。”吕廷钢老师提示说。
“嗯,这是学校的南门。”李济民老人纠正说。李济民上学时,“二乡师”的同学习惯把正门和后门称作北门、南门。
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李济民老人生于1920年,原名田永清,1934年进入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和李济民一样,胶东地区许多家境贫寒的子弟纷纷报考这所政府给予一定补贴的乡村师范学校,并成为胶东地区第一批乡村教师。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李济民最大的遗憾是,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二乡师”停办,他仅在学校待了三年,最终没能领取到“二乡师”毕业证书。1937年“二乡师”被迫停办后,李济民和其他部分同学一起,辗转来到位于临沂的“三乡师”,准备继续求学,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不久后李济民被迫返乡,回到家乡蓬莱。一年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简称“第三军”)路过李济民的家乡,李济民加入了这支队伍,随后参加了蓬莱城保卫战。在后来的革命岁月里,他改名为李济民,意为救国济民,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李济民,提起“二乡师”时仍然念念不忘,正是那段学习经历,开阔了李济民的眼界。“我们的国文老师是何其芳,他的课我们都爱听,”李济民回忆说,“有一次讲课,老师问我们,‘你们知道朱毛吗?’我们说知道,他们是带领穷人打江山的。”
李济民是幸运的,因为当年的“二乡师”汇聚了一批进步人士。李济民至今还记得“二乡师”求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吴熙成(字伯萧,著名散文作家)是我们后来的校长,舒舍予(老舍)到我们学校讲过学,讲了好几次课,他那时可是大人物!”
“二乡师”岁月,成为李济民革命生涯的重要启蒙。据荆老师介绍,李济民经常回忆“二乡师”求学的那段岁月,如果有人一提起“二乡师”三个字来,老人就显得格外精神。在一本老人经常翻看的关于二乡师回忆作品集的附录部分,记者发现书中列出了“二乡师”毕业生的名单,因为条件限制,只列出了前三级毕业生。在书中最后一页的左下角,手书着几行钢笔字:“五级二班李济民(原名:田永清)14岁;赵兰芳。”看得出,李济民很想把他所在班级的同学也列入名单中,遗憾的是,除了他自己,当年只有14岁的他只记住了一名叫赵兰芳的同学。两名同学代表了五级二班的一个集体,为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回忆撑开了足够的空间。历史是一门遗憾的学科,在不停地查缺补漏的历史考证过程中,才渐渐地趋向于真实。应该说,李济民手里的这本书是目前资料比较翔实的一本,却不是最后一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有更多的历史文献问世,李济民老人的遗憾也将被新的研究所弥补。
跨越八十年时空,在李济民的小屋里,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和如今的开云官方网址悄然相遇,面对摄像机镜头,李济民激动地说:“祝愿母校越来越好!”一语情深,道出了七十六年来的学子情怀。
李济民的生活助理荆老师告诉记者,老人有个习惯,有重要客人来访时,一定要把来访的时间和人物记在一个本子上。“你们走了以后,老人马上就会把今天的事情记下来。”荆老师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把母校访客交流过程记录下来,李济民老人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二乡师”求学的那段特别时光。
《开云官方网址报》2010年4月20日 张成良